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:门徒娱乐 > 最新动态 > 景德镇: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-青花之美
景德镇: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-青花之美

发布日期:2024-08-25 03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
          何谓青花?

         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,然后施透明釉,以1250℃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。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,呈现出蓝色,习惯上称为“青花”。钴料烧成后着色力强、发色鲜艳、呈色稳定,器身纹饰丰富,风格明净素雅。故清人龚轼有诗赞日:“白釉青花一火成,花从釉里透分明。可参造化先天妙,无极有来太极生。”

         青花总是给人以无穷遐思的想象和意境。

        景德镇的青花是一绝,素胎为纸,青花作墨,那些创造了千变万化无数蓝的苏麻离青、平等青、石子青、回青、浙料在窑火中呈现出奇目的缤纷之蓝。

         去了景德镇才知道它就是为瓷而生的。进入城区的标牌几乎都是与瓷相关的。博物馆的展品是瓷,文创区是老瓷厂改建的。美术馆里是瓷器,就连网红打卡的三宝村几公里长的小店,几乎家家都卖瓷器。即使是很文艺的咖啡馆也会在冲卖咖啡的厅堂一角摆上各类瓷器。瓷器底部会贴上价格的标签,看到喜欢的,不用烦扰店家,翻过来就是报价。哪怕是住在客栈,店家刚好也开了工作室,自己设计,有窑,有产品,会放在客栈并不十分醒目的地方,与各类装饰相衬,亦是增添了不少小资小调。

        在景德镇游玩,你注定避不开瓷。瓷是中心,仿佛这里所有的事物都围绕着“瓷”。

        做瓷注定离不开水。昌江源自安徽祁门,经浮梁自北向南穿城而过,流入鄱阳湖,境内有50多条河流汇聚昌江,气势浩荡,给这座城市凭添旖旎。

          做瓷也离不开土。元代景德镇在瑶里麻仑山发现的高岭土与瓷石的混合使用,发明的“二元配方法”,成为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
         做瓷更加离不开窑。烧造技术的发展,景德镇的窑炉经历了龙窑、马蹄窑、葫芦窑、蛋形窑、煤烧圆窑的发展过程,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。

        到了景德镇的必去之处就是去看中国陶瓷博物馆。它创立于1954年,2015年迁入新馆,是国家一级博物馆。

        去博物馆需要赶早预约,这是好趋势,文化热正走入寻常百姓家。淘宝上还催生了门票代预约业务。

        陶瓷博物馆在紫金路,远远看去,雄伟壮阔。它的建筑设计应情应景融入了不少陶瓷文化元素,比如它的外立面玻璃幕墙的钢护网呈现“冰裂纹”状;一层大厅形似窑炉的炉膛,‌各层之间由长长的通廊连接,‌仿照古代烧瓷用的龙窑,值得欣赏。

图片

图片

        景德镇不大,到哪里坐网约车都不远。博物馆一层大厅有自助租借的语音导览,取还方便,参观起来也更加自如。

        博物馆的常设展极为丰富,按照朝代顺序划分为六个展厅,其布展形式和内容条理清晰,对普及大众陶瓷知识非常有帮助。展厅内不仅有各朝代瓷器精品的展示,特别突出的是它扩展的内容,将景德镇制瓷工艺、发展历史、各个时期瓷器烧造特点一一道来,让前来观展的人收获颇丰。     

        景德镇的制瓷记载始于唐代,至五代创烧白釉瓷、青白瓷。到了宋代名窑林立(龙泉窑的青釉瓷,定窑的白釉瓷、耀州窑的印花青瓷、钧窑的色釉瓷、磁州窑的黑地白花瓷),景德镇湖田窑的青白瓷亦是一景。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,官监民烧,创烧青花、釉里红、霁蓝、红绿彩。明代在景德镇设御器厂,不惜工本,精益求精,创烧出以青花、五彩、颜色釉为主流艺术风格的精品瓷器。清代改为御窑厂,是景德镇制瓷业的鼎盛时期,创烧的那些瓷器华丽精致,色彩纷呈。

        从景德镇传统制瓷的八大行业:掘瓷土业、匣钵业、烧窑业(柴窑和槎窑)、成型业(圆、琢器两类)、彩瓷业(旧称红店)、看色业、包装业以及为瓷业服务的其他主要行业,可以端倪出制瓷的基本工艺流程:坯、画、釉、烧。

        景德镇在宋代制瓷业内部的分工已极为细致,既有拉坯、利坯和施釉的成型工艺,又有刻花、印花、划花和雕花的装饰技法。而且各作坊烧制的产品也不尽相同,有的作坊专门生产粉盒,有的作坊专门烧制花瓶,有的作坊则专门烧制酒壶。由此可见,景德镇陶瓷生产体系至宋代已基本形成。     

        “草鞋码头”是景德镇的俗称。古代,全国各地艺人工匠、官商士民、贩夫走卒们汇聚景德镇,形成了“工匠八方来,器成天下走”蔚为壮观的繁荣景象。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,协调关系、联络感情,各自以县、府、省为单位兴建会馆。从明代开始逐渐组成了以陶瓷成型和烧造为业的都昌会馆、抚州会馆;以陶瓷绘画装饰为业的南昌会馆、丰城会馆;以金融商贸为业的徽州会馆;以陶瓷贸易为业的湖北会馆、福建会馆等。这些会馆成为同乡集会、祭祀、照顾乡民、联络乡谊、开办学堂的场所。到民国时期,不同地域的会馆多达24座。

        宋代,景德镇的青白瓷釉色晶莹剔透,刻印图案精美。刻花是刻出图案的轮廓线,使图案凸起,达到浅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。印花是用刻有装饰纹样的模范,在泥胎上拍印出花纹,或用刻有纹样的模范印坯,直接在泥胎上留下花纹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 北宋 青白釉连盖魂瓶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北宋 青白釉瓜棱形盒  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南宋 青白釉堆塑人物魂瓶 

         元代,景德镇在烧造青白瓷、黑釉瓷的同时,又创烧出卵白釉、青花、釉里红、霁蓝以及红绿彩等瓷器新品种。

        卵白釉瓷,创烧于元代,胎体厚重,釉面呈失透状,色白微青,恰似鹅蛋色泽。其器型主要有高足杯、折腰碗、小足浅盘、大盘等,尤以高足杯居多。装饰上多采用印花,常见有云龙纹、花卉纹。在卵白釉瓷中,有一种内壁印有“枢府”二字的器物,系元朝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官府用瓷,故又称枢府瓷。

       釉里红瓷与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,同属于釉下彩,所不同的是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,而釉里红瓷则以氧化铜为着色剂。由于其烧成工艺难度极大,景德镇元代釉里红瓷常见发黑、发灰及飞红等现象,红艳者较少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元代  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元代 卵白釉双耳罐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元代 卵白釉印花盘

         明洪武时期(1368-1398)洪武二年,明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,大量烧制气势宏伟、胎体厚重的大件瓷。其品种主要有青花、釉里红,此外还烧造红釉、霁蓝、低温黄釉、釉上矾红与五彩等。其中,青花瓷多半蓝中泛灰或偏黑,与深蓝浓艳的元青花形成极大反差;而釉里红瓷则在元代的基础上进步较快,呈色红艳,少见飞红现象。此时尚未出现官款。

        明永乐时期(1403-1424)永乐年间,御器厂制瓷业空前发展,陶瓷品种日益增多,主要有青花、甜白、祭红、釉上彩等。其青花瓷使用的是进口的“苏麻离青”料,呈色深翠凝重,构图疏朗秀美,因而永乐及宣德二朝被誉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;甜白瓷含铁含钛质极微,助熔剂甚少,釉面柔和温润;祭红瓷呈色鲜艳,质感泽厚;釉上彩瓷除矾红、绿彩、黄彩、褐彩等单色彩外,还有黄地绿彩、红地绿彩、绿地酱彩金彩以及“浇黄三彩”。永乐出现了“永乐年制”篆书款,开启了明、清两代官窑瓷器书写年款的先河。

         明宣德时期(1426-1435)宣德皇帝有较高的文化修养,又酷爱艺术,自然对官窑生产尤为重视。考古资料显示,宣德与永乐的官窑制品大体相同,故有“永宣不分”之说。然而,宣德官窑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,不仅仿制宋、元以来的各地名窑,还创烧出斗彩、五彩及紫彩等陶瓷新品种。宣德年间,几乎所有官窑制品都书有年款,而且根据器型与纹饰布局,书写的部位也不一样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明代宣德 青花缠枝菊纹折沿盘

图片

       明代宣德 青花汀州竹鸡纹蟋蟀罐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明代宣德 红釉金钟碗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明代宣德 洒蓝釉刻龙文钵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明代宣德 紫金釉盘

       明正统、景泰、天顺时期(1436-1464)这一时期,外族入侵,时局动荡,景德镇御器厂处于低谷,产量急剧下降,甚至一度停烧。因制品不书年款,传世遗物甚少,致使学术研究困难,故学界称为“空白期”或“黑暗期”。

       1988年,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明御器厂西院发掘出正统遗物,除各种瓶、碗、盘等器型外,还有大缸、小缸、铺首器座等创新品种。在装饰上,正统首次将海水纹作为主题纹饰,在器物内壁和内心满绘海水,有的连圈足外壁也饰以波涛。

       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景泰元年“奉天敕命”六边镶合瓷板,其上下边饰为双龙戏珠,龙为双角五爪、敕命内容为褒嘉行人罗如墉,可以确定为官窑制品。        “天顺年”款官窑制品现见有青花波斯文三足弦纹炉,其造型与宣德官窑炉的形制如出一辙;另北京出土有“大明天顺年制”龙纹盘残片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明代空白期 釉里红花卉文盘

        明成化时期(1465-1487)成化之前官窑制品多半器型硕大,画面繁缛,至成化时艺风突变,制器以小巧精致为主,青花料色淡雅,构图疏朗,别具一格,并把斗彩推上明代彩瓷的顶峰。

        空白期的官窑制品基本上不书写年款,成化时重启了书写官款之风,前期基本上沿袭宣德六字双圈款形式,后期出现了六字双行双方框款。

        明弘治时期(1488-1505)弘治年间,朝廷推行“克骄奢,奉节俭”的政策,故御器厂烧造活动不多,器皿常是日常所用的碗、盘、靶杯等,装饰也较为朴素简单,基本沿袭前朝,没有创新。弘治官窑产品以黄釉为多,以“鸡油黄”著称,其次是白釉刻填绿龙,再就是青花瓷,还有青花填黄和褐彩等品种。成化盛极一时的斗彩在弘治时却不见生产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明代弘治 黄釉盘

        明正德时期(1506-1521)正德官窑制品,器型十分丰富,大器增多,并出现了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,如文房用具、出戟贯耳瓶、七孔瓶等。其青花为浅淡的灰蓝色调,青花料来自江西瑞州府,其彩瓷以素三彩最为突出,如绿地青花配以黄地青花的边饰,或黄地青花配绿地黄彩的边饰。此外,还有在娇黄釉上填画绿龙,烧成后再在黄釉上加红彩,谓之“黄上红”,是取谐音“皇上红”的吉祥彩。在纹饰上,构图趋向繁密,并出现书写波斯文字的图案。正德年款除楷书外还增加了八思巴文和回文款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明代正德 黄釉碗

        明嘉靖时期(1522-1566)嘉靖是御器厂烧造时间最长、任务最繁重的一朝。其青花以回青而著称,是继永、宣和成化之后的又一高峰。颜色釉主要有霁蓝、黄釉、绿釉、紫金釉等。釉上彩主要有矾红彩、绿彩、五彩、斗彩、金彩。嘉靖官窑以葫芦瓶的烧造量最大,有的葫芦下半部做成方形。在纹饰上,既有文字类装饰如福寿康宁、福如东海、寿比南山等,又有充满道教文化色彩的题材,如南极仙翁、真武大帝、太上老君等。其款识除了年款外,还有“金籙大醮壇用”、“酒”、“茶”、“枣汤”、“薑汤”以及“仙院”等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明代嘉靖 黄釉绿彩图案纹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明代嘉靖 青花石榴花鸟图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明代嘉靖 祭蓝堆螭龙瓶

        明隆庆时期(1567-1572)从传世品中看,隆庆官窑曾烧造青花、青花黄彩、青花红彩、青花五彩及黄釉等瓷器品种。器型有碗、盘、杯、提梁壶、银锭式盒、大缸、方形罐及瓜棱式罐等。图案有团龙、双龙戏珠、五龙、九龙、龙凤、开光花鸟和水禽等。其款识多见“大明隆庆年造”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。

        明万历时期(1573-1620)万历官窑瓷器品种主要有青花和五彩两大类,其中,前期青花仍然使用回青,之后因回青告急,就开始使用了国产青料—浙青。锦地开光是万历青花瓷装饰的一大特色。五彩到万历时达到了高峰,改变了以往彩瓷构图疏朗的风格,以满、密为胜,同时用色浓艳,尤其突出红色,追求华丽的效果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明代万历 青花斗彩人物图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明代万历 五彩七格盘

        明天启时期(1621-1627)从万历后期起一直到天启年间,御器厂生产处于衰落状态,现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的“大明天启年制”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双圈款青花花蓝图盘即可证实当时官窑的存在。该盘制作规整,绘画精细,料色淡雅,具有明代官窑制品的艺术风格,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完全无争议的天启官窑瓷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明代万历至天启 古彩团龙纹坛

        明崇祯时期(1628-1643)崇祯年间,朝廷风雨飘摇,景德镇官窑基本上处于停产歇业状态,流传至今的崇祯官窑瓷器微乎其微,品种主要有五彩和三彩,其绘画精细,釉色较薄,黄、绿色调的浅、淡变化使色彩更显丰富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明代 祭蓝釉蒜头瓶

        清顺治时期(1644-1661)清初,各地战争的频发及三藩割据的动荡使景德镇御窑厂处于停滞状态,直至顺治八年,官窑生产才得以恢复。从传世品来看,当时大部分的官窑制品都是顺治晚期烧制的,署官窑款的器物极其稀少,品种也仅见青花、五彩、黄釉、茄皮紫釉等数种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清代顺治 青花人物图瓶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清代顺治 青花教子图盘

         清康熙时期(1662-1722)康熙年间,清王朝先后派督陶官臧应选、郎廷极赴景德镇督陶,将景德镇制瓷业推向高峰。主要品种有青花、五彩及颜色釉,其中,青花瓷运用混水法,呈现出“料分五色”的艺术效果;五彩由明代五彩发展而来,有红、绿、黄、蓝、紫、黑诸色,鲜艳夺目,后人称之为“硬彩”或“古彩”;颜色釉以红釉著称,有“郎红”、“豇豆红”、“美人醉”等品种。另外,创烧了乌金釉。在纹饰上,最具康熙特色的是十二月令花神,一月一花,并配以相应诗文,分别绘制在12个小杯上,并且盛行“耕织图”,每幅都配上五言御制诗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清代康熙 洒蓝釉里红西厢记图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清代康熙 青花绿彩龙纹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清代康熙 黄釉刻龙纹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清代康熙 红釉刻暗纹太白尊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清代康熙 五彩鱼藻纹盘

         清雍正时期(1723-1735)雍正一朝,仿古创新工艺达57项,其中大多是颜色釉。其产品主要有仿官窑青釉的粉青、梅子青、月白,仿哥的米色,仿钧的玫瑰紫、海棠红、茄皮紫等,还创烧了炉钧、天蓝和窑变等名贵品种。仿景德镇宋朝的青白、明永乐的甜白几可乱真。低温红釉中的“胭脂水”、“珊瑚红”均为一代名品。此外,雍正官窑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,受珐琅彩影响而新创的粉彩,时称“洋彩”,是雍正釉上彩的主流品种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清代雍正 粉彩花蝶图碗(分别从三个角度拍摄)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清代雍正 青花淡描菊花纹碗

图片

        清代雍正 粉彩荷花图玉壶春瓶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清代雍正 祭红釉玉壶春瓶

        清乾隆时期(1736-1796)乾隆官窑在制瓷技巧上达到空前水平,造型上以瓶、尊等陈设观赏瓷为主。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制作出“玲珑套瓶”、“镂空旋转瓶”,刻意追求精、奇、巧。除日常生活用品和文房用具外,还生产了许多装饰器件,如朝珠、带钩、翎管、扳指等。乾隆时期在全盘继承雍正颜色釉制作工艺的基础上,生产许多十分逼真、精巧无比、本朝特有的仿木理纹、仿竹器、仿象牙、仿剔红雕漆器、仿玉器、仿古铜器、仿石器、仿柳条编织器的产品。粉彩瓷装饰多用开光画面和“锦上添花”的手法,增添了乾隆瓷的富贵气息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清代乾隆 斗彩团菊纹盖罐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清代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尊

图片

         清乾隆 釉里红暗八仙缠枝莲纹瓶

图片

    清代乾隆 粉彩镂空蟠螭福寿字双耳瓶

图片

        清代乾隆金地粉彩莲纹葫芦瓶

        清嘉庆时期(1796-1820)嘉庆初年,乾隆皇帝仍以“太上皇”的地位威慑朝政,因此,御窑厂制品在造型与装饰上均沿袭前朝旧制,无创新之作,故有“乾嘉不分”之说。玉壶春瓶、蒜头瓶、赏瓶、贲巴壶等几乎与乾隆同类制品同出一辙,不看款识难以区分。有的粉彩瓷上甚至仍书写乾隆御题诗句。嘉庆后期,在继承的基础上,创新了帽筒等新品种,有的帽筒使用镂空装饰,其图案以山水、景观为主,如“西湖十景”、“长江十景”、“庐山十景”等,也有耕织图和九狮图。盛行各种堂名款,如定王府定烧的“行有恒堂”款红釉缸等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清代嘉庆 斗彩团花纹碗

       清道光时期(1821-1850)道光年间,鸦片战争爆发,国力衰弱,但御窑厂仍在生产,其烧造费用与乾、嘉两朝一样,统在九江关税银中支付。官窑制品渐由规整趋向厚拙,而且施釉不均,釉面呈水波状的折皱。装饰纹样盛行过去少见的斗鸡、戏狗、斗蟋蟀等享乐风气图案,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绘画,常配有诗句。道光官窑品种十分丰富,主要有青花、釉里红、五彩、粉彩、黄地粉彩、红彩、墨彩、绿彩、紫彩、金彩、茶叶末等。

           清咸丰、同治(1851-1907)咸丰时呈下滑趋势。同治时,中外关系相对缓和,国内社会基本稳定,景德镇瓷业生产缓慢复苏,质量也有所提高,人称“同光中兴”。光绪后期,仿古瓷与美术瓷独树一帜,青花与粉彩技艺取得了新的成绩,特别是一批新粉彩艺人,给景德镇彩瓷界带来了新的活力,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清代咸丰 斗彩水禽莲纹碗

         清宣统时期(1908-1911)宣统官窑制品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旧制,瓷质优良,胎薄体轻,器型规整,画工细腻。青花瓷色泽鲜艳,青花加胭脂料彩及粉彩的传统产品也很规范,珊瑚红、黄、白、蓝、绿、窑变、仿官、茶叶末等色釉瓷数量较少,但制作工艺精湛,不逊色于先朝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清宣统 粉彩花卉纹碗

        民国时期,1928年秋,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瓷画艺人组成“月圆会”,后人称为“珠山八友”。他们是王琦、王大凡、汪野亭、程意亭、徐仲南、田鹤仙、邓碧珊、刘雨岑、何许人和毕伯涛。“珠山八友”在汲取中国画营养的基础上,借鉴、吸收和运用西洋绘画技巧,用于改良传统粉彩,把粉彩瓷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民国程意亭 粉彩梅鹤图瓷板

       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,大大小小的私营陶瓷企业和作坊合并组建成陶瓷工厂。景德镇成立了十大瓷厂,景兴、红旗、宇宙、艺术、红星、东风、光明、新华、为民、人民,他们同样创造着制瓷业的辉煌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         现代展厅里有“7501”毛泽东专用瓷展柜,是1975年一月给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的专项任务。“基本设计思路是必须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,而且超越前代;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观又大方,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位“伟人”的生活和工作习惯。图案及色彩要符合这位“伟人”思想和情趣。并且宣布将这项任务定名为“7501”工程,这次研制的产品称“7501”瓷。”         “7501”瓷在当时的造烧是集众专家及能人巧匠之长,研究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攻克难关。       采用了最优质的临川高岭土(临川高岭土制作出的半薄胎高白轴瓷器通体晶莹剔透,洁白如玉,用手指轻轻敲击、其声清脆悦耳、在光线照射下,器壁成半透明状。它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导热系数低,如把它制成壁厚不足2毫米的茶杯,注入开水后用手紧握杯体也无烫手之感)       装饰手法精巧绝伦(刘平设计的釉上彩“水点桃花”;彭兆贤设计的“翠竹红梅”;戴荣华设计的釉下彩“双面绘芙蓉花”,釉下花面设计采用桐油加墨加水调制出画料,画出线条,经分水后制得的图样没有明显的线条,而且图样边缘清晰可见)        研制成功釉下桃红所需黄金作色剂的颜料,称“金红”或者“洋红”的烧成温度达到1400度。       全部手工制作。中薄胎,既符合设计要求,在光照下温润如玉。

图片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中国外销瓷生产和贸易的历史,贯穿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朝一千年,产地遍布南北和东南沿海。从明末到清初,景德镇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要产地,其形形色色的产品,开始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,在西亚,在欧洲,在美洲,堂而皇之成为宫廷的宠儿,贵族庄园的标配,中产阶级的奢侈品,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珍藏。经过多年努力,数千件具有多方面代表性的外销瓷,从世界各地陆续“归来”,其中部分精品经过专家认真甄选,汇成《归来·丝路瓷典》,首展于这里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粉彩母子瓷雕

图片

青花西洋花卉文盘、青花山水楼阁图八角盘、青花园林山水纹八边盘、青花人物故事图盘、青花花卉纹八边盘、青花园林山水纹长方盘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粉彩、广彩、青花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广彩开光人物图缕空盘

       有意思的是在陶瓷展览中看到了描写宋朝时期景德镇茶俗的盛况。

        描绘当时的盛景:早在唐代,浮梁便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。白居易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的诗句描绘出这一地区茶叶贸易盛况。至宋代,浮梁茶行林立,茶商云集,茶市兴旺,制茶技艺日益精湛,其制茶工序主要有:甑中蒸茶→茶中掺料(枸杞、芝麻、绿豆以及龙脑和膏等)→茶、料粉碎→或烹或煮→模中制成→烘干、封存。以此法制成的茶,称为“饼茶”或“团茶”。饮茶时,人们先将饼茶放入茶具中以沸水泡开,再饮其汁,最后将茶末和佐料一道吃掉。

        斗茶,是宋代社会的一种时尚,在士大夫阶层广为风行。斗茶时,人们不仅要比较各自茶的色、香、味,还要斗出哪一种茶具最精美。景德镇青白瓷茶具晶莹剔透,有“饶玉”之称,是上等的斗茶器具之一。

        茶与瓷相伴而生,相携而成。

图片

       宋 刘松年 撵茶图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图片

图片

       刘松年,浙江钱塘人,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间,供职画院。 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。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,一人跨坐矮几,手推茶磨撵茶,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,以拂聚茶末。另一人则立于桌边,左持茶盏,右执茶瓶正在点茶。茶桌上置茶筅、青瓷茶盏、朱漆茶托、玳瑁茶末盒等。桌前风炉,炉火正炽,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。(来自于百度)

        青花之美,在于它多彩的蓝,与胎白相应和形成色泽如此多样的蓝。在于它纹饰的多样,花卉之美,缠枝之美,花之叶蔓,与蓝之妖娆缠绕、缱绻,婉转流动,千姿百态。

       离开了景德镇,离开了中国陶瓷博物馆,我才第一次想进入“瓷”的学堂,这也许就是博物馆于普通大众之作用吧,我是受益者。

         回来查找宋瓷资料的时候,无意间读到了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文献的《宋瓷收藏与鉴赏》。书中是他十多年在收藏宋瓷的过程中,翻阅宋代典籍,遍访各大古窑址、古玩市场,找到宋瓷,一步一步去接近宋瓷的真相的点点滴滴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门徒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